格格党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亮剑从掷弹筒放平开始 > 第144章 飞机的通讯问题

第144章 飞机的通讯问题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理论上,只要旋转环形天线至感应信号最弱时就可确定无线电信号的来源,但是环形天线具有一百八十度特性,即把环形天线旋转一百八十度后,其所得到的无线电信号强度是一致的。

同理,在九十度和二百七十度时出现两个零点或最小值。因此,必须再迭加一个不随方向变化的信号源,该信号即是由横穿飞机顶部的“钢丝绳”天线获得。

天线信号的强度和相位经调节后,与环形天线信号迭加后的总信号在零度时加倍,而在一百八十度时出现唯一的一个零点或最小值。因此,一旦转动环形天线得到最小值时,就可准确地判别出无线电信号的来源方向。

在使用机载测向仪时,必须旋转环形天线才能辨别方向。在二战时期的飞机上,环形天线是依靠手工旋转的,同时飞行员听声捕捉最弱的信号。

机载无线电测向仪的最大优点是对地面发射台的要求极低,只要频率适当,无论是导航台、通讯台,还是无线电广播台均可被用于测向导航。

要知道现在八路的团级作战单位都分不到一电台呢!当然现在小鬼子的飞机其实也比八路这边好不了太多。

从一八三七年米国莫尔斯发明电报到一八九七年意哒利马可尼实现远距离无线电信号传送,直至二战时期,无线电技术及应用一直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受限于器件及工艺技术,无线电通信主要是以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频段为主,而超长波仅限用于水下潜艇通信。并且,包括坦克、舰船、飞机在内的无线电应用形式也均较为简单,主要为语音通话、无线电报和测向导航。

在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中的无线电应用水平及设备配置情况均参差不齐。其中,摩斯电码式的无线电发报机,基本是大部份中型飞机的标配,如小鬼子的九七式鱼雷机、得国的JU-88战斗机等。

对于语音通话形式的无线电应用,当时只有瑛米空军装备了成熟的产品,米国海军各种战机使用的语音通话式无线电设备功率之大、性能之强,甚至能让母舰上的官兵当实况转播来听。

由此可见,二战时期,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使用20kHz到30MHz左右的无线电短波频率进行无线电通信,再增高频率的话,需要对器件及工艺技术要求较高。

因此,飞机上的无线电天线也主要是用于中短波波段的直线传播通信;并且,无线电台的功率一般为10W左右,再增大电台功率时,则会增大电台的外形尺寸和重量。

此外,鉴于当时飞机滞空时间较短,飞机与基地或母舰距离不会太远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千公里,并且飞机起飞后具有高度优势最大升限可达数千米,因此,对天线的增益要求较低。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那个时候的空域中还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电磁波,所以即使是十几瓦功率的电台都能传播的很远很远。

(本章完)

而小鬼子和意哒利战机使用的语音通话式无线电设备,性能则较差,比如小鬼子的“零式”战斗机原本装备了语音通话式的无线电设备,但据战后小鬼子的飞行员回忆录记载,小鬼子的语音通话式机载无线电设备极少“灵光”,前线官兵有些甚至直接拆除了无线电设备与天线以减轻飞机重量。

因此,小鬼子的战斗机队只能依靠简单手语、发光通信、旗语或小黑板手写等方式进行空中沟通。由于小鬼子的战斗机之间的通信不畅,因此其长期以单机格斗作为主要作战方式。

对于熟练的飞行员来说还看不出差异,但战争后期的小鬼子飞行员素质大幅下降,因此,面对灵活沟通的米国战机编队,根本占据不了上风。

在无线电测向导航方面,虽然早在1911年已开始了无线电波的定向性研究,但机载无线电测向仪直至二十年代才得到较普遍的应用。机载无线电测向仪的核心是机身上的环形接收天线。

地面电台发射出垂直偏振的无线电波后,当无线电信号与环面成九十度时,线圈两边的感应电压正好相互抵消而不产生感生电流;当无线电信号与环面成零度时,线圈输出端的感生电流最大。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